【特别论坛】年度前沿技术热点回顾

论坛简介

论坛旨在梳理和展望当前图形学及相关交叉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涵盖了从微观几何建模和渲染技术到智能CAD和可视分析、从数字人和体感交互到具身智能和空间计算,邀请领域内活跃学者共同回顾年度研究亮点,交流关键技术突破,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创新思路,助力把握技术发展方向。

论坛时间地点

8月23日(星期六) 15:40-17:10

三楼云海厅1-2

论坛召集人

陈中贵

陈中贵

厦门大学 教授

个人简介

陈中贵,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导,2009年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陇大学访学。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几何建模与处理等领域研究,已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子任务1项。担任The Visual Computer期刊编委及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获SPM2018最佳论文一等奖、2020年厦门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

汪淼

汪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

个人简介

汪淼,北航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可视媒体智能生成、混合现实沉浸交互。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IEEE VR 2025最佳论文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9)、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激励计划特等类(排名2),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科协青托工程。现任FCS、CAVW、Fundamental Research、图学学报等期刊编委/青年编委,CCF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委秘书长、秀湖会议学术秘书。

马昱欣

马昱欣

南方科技大学 副教授

个人简介

马昱欣,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研究员,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学士与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VADER实验室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可视化、交互式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目前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在IEEE TVCG、IEEE VIS、ACM CHI等国际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多篇长文,曾获得ACM CHI最佳论文提名奖、CVMJ期刊年度最佳论文提名奖、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等奖项,以及参与国内首部数据可视化专著的编写工作。

论坛讲者信息

(讲者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思明

陈思明

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大模型驱动的可视化与可视分析

报告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与生成式技术的发展,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正迎来新一轮变革。尽管人工智能在自动生成图表、智能分析辅助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带来了可控性差、解释性不足、人机协同难等挑战。为此,我们系统调研了近年来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梳理了大模型在图表生成、数据洞察、人机交互等方面的代表性方法与应用。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大模型赋能可视分析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关键技术路径与未来研究方向,尤其关注如何实现更高效、更可信的人机协同可视分析系统。

个人简介:陈思明,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层次引进人才,复旦大学可视分析与智能决策实验室负责人(FDUVIS),复旦仲英学者。曾任德国弗劳恩霍夫智能分析和信息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AIS)研究科学家与德国波恩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曾获评AI2000十年间国际可视化研究最有影响力提名奖(全球100名),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在IEEE TVCG、CGF、IEEE VIS和ACM CHI等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并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程序主席、组织委员会成员。

郭诗辉

郭诗辉

厦门大学

报告题目:虚拟现实中的体感交互

报告摘要:在过去一年,虚拟现实(VR)中的体感交互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从硬件层面,新型柔性穿戴式器件层出不穷,能更精准地感知人体运动和模拟皮肤压力等,极大提升佩戴舒适度,改善状态感知和触觉反馈的精准度。在软件算法上,大模型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交互的智能水平,完成从被动到主动交互的突破。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娱乐、医疗、教育等领域纷纷引入。本报告将和大家共同回顾虚拟现实中体感交互的年度热点。

个人简介:郭诗辉,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副院长,入选中国工程院与英国皇家工程院创新领军人才、小米青年学者、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研究兴趣集中于基于智能传感服装的运动捕捉、分析与交互,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项目,CCF-腾讯犀牛鸟基金、阿里巴巴达摩院创新研究计划AIR项目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IGGRAPH、CVPR、NeurIPS等发表CCF-A/Trans论文三十余篇,相关工作获得SIGGRAPH 2025最佳论文奖、CVPR 2020最佳论文奖提名、ChinaVR 2021最佳墙报奖、CHCI最佳技术展示奖。担任国际学术期刊Computer Animation & Virtual Worlds编委、Visual Informatics青年编委。主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增强现实技术与应用》系列教材,入选教育部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批推荐教材、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材、福建省十四五规划教材。

过洁

过洁

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图形渲染技术年度热点及展望

报告摘要:本报告将简要回顾并分析过去一年图形渲染领域所涌现出的研究热点,特别聚焦于几个核心方向:日益追求极致视觉效果的真实感渲染技术、在效率与质量间寻求平衡的实时渲染方法,以及旨在更精准捕捉物体表面特性的材质重建技术,本报告将为未来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

个人简介:过洁,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形渲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多篇,包括SIGGRAPH、CVPR、ICCV、ACM TOG、IEEE TVCG等。近年来带领团队研制国产真实感渲染引擎Moer Renderer(获CCF CAD&CG专委2024年度优秀图形开源软件奖)和国产实时渲染引擎MoerEngine。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应用在文物保护、基础教育、消费电子和影视娱乐等多个行业。过洁担任包括SIGGRAPH Asia在内的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华为火花奖、江苏省工程师学会优秀青年工程师奖、江苏省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李曼祎

李曼祎

山东大学

报告题目:具身智能年度热点:从认知到行动

报告摘要:具身智能指的是智能体通过与物理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在近些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技术发展。本报告从平台工具革新与核心技术突破两大维度回顾年度热点研究工作,总结相关技术发展脉络,梳理具身智能体从环境感知、认知推理、到任务规划与行动控制的创新方法与技术路线,同时展望相关应用前景与挑战。

个人简介:李曼祎,山东大学软件学院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三维视觉、人工智能等,主要研究三维场景理解与重建、布局规划与场景生成、灵巧手交互等,相关成果发表于TOG、Siggraph Asia、CVPR、ICCV、TVCG等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山东大学未来计划等项目,获得2024年CCF科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年ACM济南分会新星奖。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秘书处委员。

彭思达

彭思达

浙江大学

报告题目:空间计算年度热点回顾

报告摘要:空间计算领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的驱动下迎来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四个趋势:一是三维表征与大模型如Transformer和Diffusion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三维内容的端到端学习范式升级;二是四维空间智能作为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基于三维视觉和多模态大模型构建动态数字映射,实现空间理解和未来预测;三是三维内容AIGC的可控生成与物理感知生成,通过相机视角、光照等多维参数实现高质量、物理感知的内容生成;四是具身智能的数据驱动愈发依赖高质量三维感知技术和人体运动捕捉技术。这些进展促进了空间计算在内容生成、机器人等方面的应用。

个人简介:彭思达,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三维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至今在TPAMI、CVPR、ICCV等期刊或会议发表六十余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5200余次,其中一篇一作论文获得CVPR最佳论文提名,成果获得GitHub数万次stars和2024年中国CCF图形开源软件奖;入选斯坦福2024全球Top 2%科学家榜单、202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优博(国内计算机领域评选十人);被苹果公司评为2022 Apple Scholar(亚太地区唯一),被华为公司评为2024启真优秀青年学者。

王伟明

王伟明

南京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微几何结构设计与制造

报告摘要:微几何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在工程应用中展现出优异的力学、热学、光学和多功能集成特性。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技术和计算设计方法的快速发展,微几何结构的设计与制造正呈现出跨尺度、多功能、高度可控的新趋势。本次报告将介绍最近微几何结构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基于多尺度优化的设计方法和数据驱动的生成式方法。报告还将结合生物医学、能源吸收和表面功能化等前沿应用,探讨微几何结构在多场耦合和个性化制造等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个人简介:王伟明,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曾访问亚琛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分别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玛丽居里基金资助)和曼彻斯特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获SIGGRAPH Asia首届时间检验奖(Test-of-Time Award 2023)、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Springer Prize(2020)、第十三届GDC最佳论文奖等。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

易冉

易冉

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三维高斯泼溅年度热点回顾

报告摘要:3D Gaussian Splatting(3DGS)是三维场景重建与渲染领域的新兴技术,通过将场景显示地建模为属性可微的三维高斯椭球,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对三维新视角合成方法高质量、高效且易用的要求。近年来,3DGS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实现了落地。本次报告将总结和回顾三维高斯泼溅近一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进行未来的技术展望。

个人简介:易冉,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扬帆计划。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媒体智能生成方向的研究,发表TPAMI、IJCV、CVPR、SIGGRAPH等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CCF-A类论文59篇。获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石青云女科学家奖(青英组)、CCF-腾讯犀牛鸟基金卓越项目、瑞士Chorafas青年研究奖、数博会十大领先科技成果、ACM SIGAI China新星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学术新锐奖。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智能图形专委会副秘书长,连续2年担任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秘书长,担任《Virtual Reality & Intelligent Hardware (VRIH)》期刊青年编委,TPAMI、TOG、IJCV、SIGGRAPH、CVPR 等知名期刊会议审稿人。

张鸿文

张鸿文

北京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三维数字人体重建与生成年度进展

报告摘要:近年来,生成式大模型等技术极大推动了数字人技术向轻量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然而,三维数字人的高效构建与精准表达仍面临诸多关键问题,包括高精度多模态数字人数据获取与融合、通用性与个性化兼具的表征模型设计、高效稳定的动态建模与实时驱动等挑战。本报告将回顾三维数字人重建与生成技术的发展背景与研究现状,梳理数字人基础表征、运动捕捉与生成、化身建模与驱动、多模态智能交互等方面的年度进展,分析不同技术路径的特点与存在问题,最后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与展望。

个人简介:张鸿文,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虚拟数字人和人形智能体的运动捕捉、化身重建、具身交互与行为生成等研究,发表TPAMI/TOG和SIGGRAPH/CVPR/ICCV等顶刊顶会论文40余篇,包含口头报告/亮点论文7篇,Google Scholar引用量近5000次,一作提出的动捕系列开源算法累计获GitHub星标上千次,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想蓝天基金等科研项目,入选或获评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代表性成果详见个人主页:https://zhanghongwen.cn

邹强

邹强

浙江大学

报告题目:智能CAD年度热点回顾

报告摘要:AI+CAD正加速融合,生成式AI在创意探索、设计提速与流程自动化中的应用日益深入,显著推动设计流程智能化升级。特别是图生3D模型和文生3D模型等多模态技术的突破,正在重塑传统建模方式。本报告将回顾AI与三维CAD中几何造型核心技术的最新融合进展,涵盖关键数据集、核心算法及行业发展趋势,助力CAD从业者把握前沿动态与未来机遇。

个人简介:邹强,浙江大学CAD&CG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几何建模和CAD/CAM,主持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局课题等,发表CAD、CIRP Annals、ASME Trans等一流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应用于某国防重点航空型号的研制,支撑CAD软件关键技术国产化替代,获CCF CAD&CG青年科技奖、省优秀论文奖(唯一作者)、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等。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编委,SPM、CAD/CG等国际国内一流会议组委。

论坛召集人联系方式

姓名:马昱欣
单位:南方科技大学
邮箱:mayx@sustech.edu.cn